赋比兴的划分依据
1、六义。六义是诗经学名词。语出《诗·大序》:“故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”一般认为风、雅、颂是诗的分类;赋、比、兴是诗的表现手法。
2、风雅颂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划分标准:一般认为风、雅、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;赋、比、兴是诗的表现手法。其中风、雅、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。
诗经的赋比兴是什么
《诗经》的表现手法有“赋、比、兴”三种。赋就是铺陈直叙,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。
比就是比方,以彼物比此物,诗人有本事或情感,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。
兴则是触物兴词,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,引起诗人歌唱,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。
什么是比兴赋
实际应该是赋比兴
赋:平铺直叙,铺陈、排比。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。
比:类比。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,使其特点更鲜明。(这里有两种说法,分别是类比和比喻。而在“比兴”中,“比”为“比喻”之意。)
兴:以其他事物为发端,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。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。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,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。
赋比兴正确的说法有哪些
赋就是平铺直叙,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。比就是类比,与比喻有些相似,但不完全等同于比喻。
兴就是先言他物,再言此物,因物起兴。
赋比兴分别指什么写作手法
“赋、比、兴”是根据《诗经》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诗歌三种主要表现手法。也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归纳。
一、赋
题中所指赋即平铺直叙,铺陈、排比(铺排)之意思。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。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,铺陈与排比往往是一起使用的。是指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象,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、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。
铺排手法的作用,常常起到其它手法所达不到的效果。
比如,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,以渲染环境、气氛、情调。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,使人感到畅酣达意、痛快淋漓。而对人物一服饰装扮、年龄、言谈举止、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,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。
例如,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中:
爷娘闻女来,
出郭相扶将;
阿姊闻妹来,
当户理红妆;
小弟闻姊来,
磨刀霍霍向猪羊。
开我东阁门,
坐我西阁床。
脱我战时袍,
著我旧时裳。
当窗理云鬓,
对镜帖花黄。
再如,《黄河大合唱》歌词中:
保卫家乡,
保卫华北,
保卫全中国。
赋的要求一是要将事情讲述清楚;二是内容要曲折、起伏,不能平淡没诗味;三是要有主线贯穿始终。
“赋”的另外一种解释是“中国古代文学体裁”,在我的《赋是什么意思?》一文里有详细论述,不属于今天讨论的范围。
二、比
比即比喻。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。通常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、鲜明浅显而为人们所知,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。
如唐.柳宗元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》:
海畔尖山似剑芒,
秋来处处割愁肠。
若为化作身千亿,
散向峰头望故乡。
此诗中“尖山似剑芒”就是比喻。
比喻的作用是用易知说明难知,以具体说明抽象,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,使文字形象生动。
比喻有以下三种:
1、明喻(直喻)
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(喻体)来比拟某事物(本体),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。常用“如、像、似、好像、像似的、如同、好比”等喻词。
前边例子中“尖山似剑芒”就是明喻。
再如,诗人傅金城描写毛主席办公桌上的玻璃板:
明如韶山天一片,
晶如南湖水一湾,
坚如井冈石一块,
亮如延安窗一扇。
诗中四个句子都用了明喻。
2、暗喻
暗喻是一种隐晦的比喻。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,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,说甲(本体)是(喻词)乙(喻体)。喻词常用“是、就是、成了、成为、变成”等表判断的词语。
例如:霎时间,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。(出自袁鹰《十月长安街》)
这里的本体是“长安街”,喻词是“成了”,喻体是“大海”。
3、借喻
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,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,直接把甲(本体)说成乙(喻体)。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,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、含蓄的表达效果,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。
例如,欧仁·鲍狄埃《国际歌》中:
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,
吃尽了我们的血肉。
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,
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。
此段歌词中,两处用到借喻,
其中一处本体“共产主义”和喻词都没出现,借用喻体“鲜红的太阳”来比喻“共产主义”。
三、兴
托物起兴,先言他物,然后借以联想,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、思想、感情。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。它具有触发联想、渲染气氛、调动情绪的功能。
如唐.王昌龄的《闺怨》:
闺中少妇不知愁,
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忽见陌头杨柳色,
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前面两句起兴,写少妇高兴登楼,但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,联想到折柳而别,后悔“夫婿觅封侯”,如今自己独守空房,由此产生了怨。
再如,《诗经》中
关关雎鸠,
在河之洲。
窈窕淑女,
君子好逑。
用河中陆地上的水鸟的求偶鸣叫,来引出男女情爱之事。
总之,诗歌的“赋、比、兴”写作手法起于《诗经》,影响于后世诗歌创作,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最后,用明人王文录的一句话作结尾:“作诗不明赋、比、兴,医药不明君臣佐使也,岂得为诗?”
《诗经》的“赋比兴”指什么
”赋比兴“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。
赋:平铺直叙,铺陈、排比。相当于现在的排比。
如《七月》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,就是用赋。
比:类比,比喻。(这里有两种说法,分别是类比和比喻。而在“比兴”中,“比”为“比喻”之意。)
如:《卫风·硕人》,描绘庄姜之美,用了一连串的比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。
兴:托物起兴,先言他物,然后借以联想,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、思想、感情。相当于现在的象征,以情寓于象中。
如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