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节气民间习俗有哪些
大暑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。民间有许多习俗来应对炎热的天气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暑节气民间习俗:
1.吃暑羊: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,有在大暑这一天吃羊肉的习俗,当地人认为羊肉可以滋补身体,有助于缓解酷暑带来的疲劳。
2.喝暑粥:南方地区则有在大暑喝暑粥的习俗。暑粥是用各种米、豆、干果等熬成的粥,有清凉解暑、健脾养胃的功效。
3.斗蟋蟀:大暑时节,民间有斗蟋蟀的习俗。人们捉来蟋蟀,进行斗虫比赛,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一些乐趣。
4.送暑船:浙江沿海地区有送暑船的习俗。人们制作精美的小船,船上载有各种祭品,然后在海边将其点燃,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度过炎热的夏季。
5.拜祖先:部分南方地区有大暑拜祖的习俗。家家户户会在大暑这一天祭拜祖先,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度过炎热的季节。
6.喝暑茶:有些地方有大暑喝茶的习俗。人们会泡制各种清热解暑的茶,如薄荷茶、荷叶茶等,帮助身体消暑解渴。
这些习俗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炎热天气时,用各种方法来应对和祈福,希望能够平安度夏。
大暑几月几日
大暑,一般年份,在七月22日前后。
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太阳位于黄经120°。根据民间谚语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在农业时代,一般麦收从六月六日芒种开始,需要20天左右,才能完成双抢,农人闲下来歇口气。所以大暑期间,中国民间有饮伏茶,晒伏姜,烧伏香,喝羊肉汤等习俗。恐怕主要含有庆祝小麦丰收的意思在里边。
大暑节气小知识
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清凉解暑的如:绿豆汤,丝瓜,冬瓜,海带等食物,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,早睡不熬夜让自己身体得到更好休息。出门做好防晒工作,大暑节气须防止中暑。
大暑的特点
大暑气候特征:高温酷热,雷暴、台风频繁。
大暑节气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大暑时节阳光猛烈、高温潮湿多雨,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,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,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。
自古以来,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(伏茶)的习俗;伏茶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饮的茶,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此外,还有烧伏香、晒伏姜等习俗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
历史渊源。
大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。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大暑,指炎热之极。《逸周书》曰:“土润溽暑(溽暑,指潮湿而闷热)。又五日,大雨时行”;又曰:“大雨不时行,国无恩泽”。
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、气温最高、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。
大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
大暑节气的含义是:大者,乃炎热之极也
大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。因为“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‘’。
这一节气时,土壤浸润,空气湿热降雨多,土壤、空气湿度大,温度高。
扩展知识:
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(伏茶)的习俗;伏茶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饮的茶,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
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利于农业,农家谚语说“不热不冷,不成年景。”“六月不热,五谷不结。”“人在屋里热得燥,稻在田里哈哈笑。”,这些都是生动的体现。农民虽然不懂其中的科学道理,但是基本的规律还是了解的。
大暑立秋,的习俗
大暑的习俗
喝暑羊
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“喝暑羊”(即喝羊肉汤)的习俗。在枣庄市,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“喝暑羊”。
送大暑船
送“大暑船”是浙江沿海地区,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,其意义是把“五圣”送出海,送暑保平安民。送“大暑船”时,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。
吃仙草
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“吃仙草”的习俗。仙草又名凉粉草、仙人草,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,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。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,被誉为“仙草”。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,广东一带叫凉粉,是一种消暑的甜品。
吃凤梨
大暑期间,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,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。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“旺来”相同,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兴隆的象征。
斗蟋蟀
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,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。
立秋习俗
立秋的习俗有贴秋膘、啃秋、吃饺子等习俗。1、贴秋膘是到了立秋,天气变得凉爽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。2、在立秋这一天,民间会有吃西瓜的习俗,称之为啃秋。3、在立秋吃饺子也叫做抢秋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